成本控制
2016-06-23 1509
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範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成本控制的過程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進行計算▩◕₪、調節和監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和壯大·☁。
成本控制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事無鉅細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應該有計劃有重點地區別對待·☁。各行各業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控制重點·☁。控制內容一般可以從成本形成過程和成本費用分類兩個角度加以考慮·☁。
按成本形成過程劃分
1▩◕₪、產品投產前的控制
這部分控制內容主要包括₪▩╃╃:產品設計成本▩◕☁,加工工藝成本▩◕☁,物資採購成本▩◕☁,生產組織方式▩◕☁,材料定額與勞動定額水平等·☁。這些內容對成本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產品總成本的60%取決於這個階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質量·☁。這項控制工作屬於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動實施時真實的成本還沒有發生▩◕☁,但它決定了成本將會怎樣發生▩◕☁,它基本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本水平·☁。
2▩◕₪、製造過程中的控制
製造過程是成本實際形成的主要階段·☁。絕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這裡發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動力▩◕₪、各種輔料的消耗▩◕₪、工序間物料運輸費用▩◕₪、車間以及其它管理部門的費用支出·☁。投產前控制的種種方案設想▩◕₪、控制措施能否在製造過程中貫徹實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標能否實現和這階段的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它主要屬於始終控制方式·☁。由於成本控制的核算資訊很難做到及時▩◕☁,會給事中控制帶來很多困難·☁。
3▩◕₪、流透過程中的控制
包括產品包裝▩◕₪、廠外運輸▩◕₪、廣告促銷▩◕₪、銷售機構開支和售後服務等費用·☁。在目前強調加強企業市場管理職能的時候▩◕☁,很容易不顧成本地採取種種促銷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潤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按成本費用的構成劃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製造業中原材料費用佔了總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達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物件·☁。影響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購▩◕₪、庫存費用▩◕₪、生產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動可從採購▩◕₪、庫存管理和消耗三個環節著手·☁。
2▩◕₪、工資費用控制
工資在成本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資又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控制工資與效益同步增長▩◕☁,減少單位產品中工資的比重▩◕☁,對於降低成本有重要意義·☁。控制工資成本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它與勞動定額▩◕₪、工時消耗▩◕₪、工時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關·☁。
3▩◕₪、製造費用控制
製造費用開支專案很多▩◕☁,主要包括折舊費▩◕₪、修理費▩◕₪、輔助生產費用▩◕₪、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雖然它在成本中所佔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費現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
4▩◕₪、企業管理費控制
企業管理費指為管理和組織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開支專案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視的內容·☁。 上述這些都是絕對量的控制▩◕☁,即在產量固定的假設條件下使各種成本開支得到控制·☁。在現實系統中還要達到控制單位成品成本的目標·☁。
成本控制主體
(1)成本控制主體從企業組織結構的層面認識▩◕☁,大體分為三種·☁。
決策主體₪▩╃╃:是決定企業成本發生方式和整體目標的高層管理者▩◕☁,他們負責對企業涉及成本控制的方案進行選擇決斷·☁。
組織主體₪▩╃╃:是負責根據成本決策結果組織▩◕₪、協調整個企業成本控制▩◕☁,落實具體實施步驟▩◕₪、職責分工和控制要求▩◕☁,處理成本控制資訊▩◕₪、考核成本控制結果等的控制主體·☁。
執行主體₪▩╃╃:是對各部門▩◕₪、環節▩◕₪、階段▩◕₪、崗位發生的成本實施控制的主體·☁。凡是涉及成本▩◕₪、費用發生的環節和方面▩◕☁,都有執行層面的控制主體·☁。
成本控制的執行主體與企業的職能部門設定▩◕₪、職責分工▩◕₪、層級劃分▩◕₪、崗位設定▩◕₪、規模大小▩◕₪、管理體制等相關·☁。總體來講▩◕☁,成本控制執行主體主要包括₪▩╃╃:控制生產要素規模的相關部門及人員·☁。由於生產要素是企業產品成本▩◕₪、期間費用及其他各項耗費發生的基礎▩◕☁,因此這類主體對成本控制的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
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目標成本管理
目標成本法是一種以市場為主▩◕₪、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在產品規劃▩◕₪、設計階段就著手努力▩◕☁,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功能成本分析▩◕☁,達到不斷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目標成本是在產品生產準備前下達給技術▩◕₪、生產等職能部門的產品成本控制目標▩◕☁,即產品在市場上可能接受的銷售價格減去合理利潤和稅金後所能允許發生成本的最大限額·☁。目標成本計算法的思路是建立一種透過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的估算而得出的目標成本▩◕☁,以便使人們從期望的競爭狀態回到能保證目標利潤實現的經營成本和生產效率上來·☁。目標成本計算法通常以顧客願意支付的價格為基礎確定產品或勞務的成本計算方法·☁。目標成本計算應以顧客為導向▩◕☁,它以顧客認可的價格▩◕₪、功能▩◕₪、需求量等因素作為出發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目標成本計算又稱為“價格驅動成本計算”▩◕☁,它與傳統的“成本加成計算價格”相對應·☁。目標成本計算始於對產品價格的計算·☁。產品價格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產品的功能▩◕₪、性質及市場競爭力·☁。目標成本管理的關鍵在於確定目標成本▩◕☁,成本預測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①扣除法·☁。首先確定企業的目標利潤▩◕☁,然後再從產品銷售價格中扣除應繳納的產品銷售稅金和本單位目標利潤▩◕☁,其餘額就是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成本·☁。
②經驗估演算法▩◕☁,也叫調查研究法·☁。它是對同樣產品▩◕☁,採取同行業先進企業以及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水平或上年度的實際成本▩◕☁,結合在計劃期內各種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根據預測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及其保證程度▩◕☁,估算出產品目標成本·☁。
③高低點法·☁。根據成本習性將企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用一定時期歷史資料的最高業務量與最低業務量的總成本之差與兩者業務量之差進行對比▩◕☁,先求出單位變動成本▩◕☁,然後再求得固定成本總額的方法·☁。④迴歸分析法·☁。根據過去若干期的成本資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迴歸直線▩◕☁,確定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然後再講行成本預測.
目標成本法的執行▩◕☁,與產品生命週期密切相關▩◕☁,特別是在產品規劃▩◕₪、設計▩◕₪、生產階段▩◕☁,目標成本法的作用更加明顯·☁。具體包括下面幾步₪▩╃╃:
第一▩◕☁,產品規劃階段·☁。由企業產品開發委員會對市場的產品需求狀況和消費傾向等問題進行調研·☁。
第二▩◕☁,產品設計階段·☁。在此階段▩◕☁,目標成本法強調價值工程法的運用·☁。根據產品規劃書▩◕☁,設計出產品原型·☁。結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標分解到各個產品構件上·☁。
第三▩◕☁,試生產階段·☁。在試生產階段一旦發現產品成本超過目標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再次改進·☁。只有在目標成本達到的前提下▩◕☁,才能進入最後的生產·☁。
最後▩◕☁,生產階段·☁。進人生產階段後▩◕☁,目標成本法轉向成本維持▩◕☁,保證正常的生產條件▩◕☁,維持既定的水平成本·☁。
(二)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法又叫作業成本計算法或作業量基準成本計算方法▩◕☁,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後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物件(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物件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範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準確真實·☁。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物件▩◕☁,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消耗資源和產品消耗作業為基本前提▩◕☁,以作業作為核算物件▩◕☁,依據資源驅動因素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中心▩◕☁,再將作業中心以作業驅動因素為基礎追蹤到產品成本▩◕☁,從而計算出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作業成本的計算過程如圖₪▩╃╃:
(三)責任成本控制
責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責任中心(如某一部門▩◕₪、單位或個人)在其所承擔的責任範圍內所發生的各種耗費·☁。從實質上來說▩◕☁,責任成本制度是企業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具體說▩◕☁,就是要按照企業生產經營組織系統▩◕☁,建立責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責任的歸屬進行成本資訊的歸集▩◕₪、控制和考核▩◕☁,從而將經濟責任落實到各部門▩◕₪、各單位和具體執行人·☁。責任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建立責任中心·☁。實行責任成本制度▩◕☁,要求企業根據其組織結構特點按照分工明確▩◕₪、權責分明▩◕₪、業績易辨的原則▩◕☁,合理劃分責任中心·☁。責任中心可從不同角度劃分▩◕☁,西方責任會計中劃分的責任單位主要是利潤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資中心·☁。我國責任會計理論對責任單位也有不同的劃分形式▩◕☁,從責任會計核算與控制內容劃分▩◕☁,可將責任單位分為成本費用責任單位▩◕₪、利潤責任單位▩◕₪、成本資金責任單位和收入資金佔用單位·☁。
(2)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內部結算是指在企業內部模擬銀行結算方式▩◕☁,對各責任單位的經濟事項運用貨幣形式進行交換的管理方式·☁。建立這種制度的目的▩◕☁,是為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之間轉移產品或勞務確定合理的內部價格▩◕☁,為各責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據·☁。建立內部結算制度的關鍵是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和選擇內部結算方式·☁。
(3)編制責任預算·☁。責任預算是企業總預算在各個責任中心進行合理劃分而編制的預算·☁。作為責任會計的重要環節▩◕☁,責任預算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控制企業及各責任單位活動的標準▩◕☁,是考評各責任單位業績的依據▩◕☁,也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手段·☁。
(4)進行責任控制·☁。責任控制是責任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各責任單位的責任指標為基礎▩◕☁,以責任預算為依據▩◕☁,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收入▩◕₪、成本▩◕₪、利潤▩◕₪、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各責任中心應實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各責任中心也應加強自我控制·☁。
(5)建立健全責任成本核算制度·☁。為了及時報告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執行情況▩◕☁,分析實際與預算的差異▩◕☁,企業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責任成本核算制度·☁。
(6)進行責任考核·☁。可以根據責任中心的業績報告▩◕☁,分析與其責任預算的差異▩◕☁,並查明原因▩◕☁,實行獎懲·☁。透過評價和考核▩◕☁,可以總結成功的經驗▩◕☁,查詢存在的缺陷▩◕☁,為下一期預算編制提供參考資料·☁。責任成本考核應公平合理▩◕☁,不但能激勵各責任中心的積極性▩◕☁,也能透過適當的懲罰約束和控制不當行為▩◕☁,以實現責任中心權責利的統一·☁。
(四)標準成本控制
標準成本法亦稱標準成本系統▩◕₪、標準成本會計▩◕☁,是指圍繞標準成本的相關指標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150]·☁。標準成本系統最初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隨著其內容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被西方國家廣為採用▩◕☁,目前已成為企業Et常成本管理中應用最為普遍和有效的一種控制手段·☁。
標準成本具有以下特點₪▩╃╃:以產品成本為物件▩◕☁,融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為一體▩◕☁,突出成本控制在系統中的核心地位;成本差異揭示及時▩◕☁,按管理區域分類計算▩◕₪、分析和控制各種差異▩◕☁,責任分明;不強調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反映成本差異旨在改進管理▩◕☁,降低消耗·☁。
一個完整的標準成本系統▩◕☁,主要有標準成本的制訂▩◕₪、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和成本差異的處理三部分組成·☁。實施標準成本系統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①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結合生產特點制定成本中心;
②正確制定單位產品標準成本(成本標準);
③揭示實際消耗與成本標準的差異;
④根據實際產量和成本標準計算產品的標準成本;
⑤積累實際成本資料並認真彙總計算實際成本;
⑥透過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的比較▩◕☁,算出標準成本的差異▩◕☁,分析成本差異的原因;
⑦進行標準成本及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納入會計簿記體系的單位才有);
⑧向成本負責人提供成本控制報告▩◕☁,評價考核各責任部門▩◕₪、人員的業績·☁。
更多有關成本控制的詳情請致電快樂能量®管理諮詢部